中国价值投资者的“困局”与“破局”

陪伴2.png

   

1956年,当沃伦·巴菲特在奥马哈成立第一家合伙公司时,鲜有人能预见,那个坚持“用40美分买1美元”的朴素投资理念,最终会孕育出伯克希尔·哈撒韦这样的金融巨轮,成功穿越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周期波动。

将目光转向当下的中国资本市场,这片充满活力的投资沃土正呈现出独特的市场特征:政策导向明显的市场环境、快速迭代的产业结构,以及由2.2亿个人投资者构成的特殊交易生态。

这为价值投资者提供了独特的土壤,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:短期主义盛行、能力圈界定模糊、极端波动下定力缺失。如何破局?需从认知重构、能力圈升级、行为纪律三层次系统突破。

     

一、穿越认知的迷雾

     

中国价值投资者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,在于市场高波动性与短期交易行为对长期投资逻辑的持续侵蚀。

从与美股市场比较来看,过去二十年A股与港股呈现出显著高于美股的波动特征,万得全A指数年化波动率维持在25.86%左右,恒生指数为21.38%,而同期标普500指数仅约17.25%。这种波动差异不仅加大了价值投资的执行难度,更通过频繁的市场情绪切换不断考验投资者的长期持股定力(见图1)。

     

P21-图1.png

     

从交易行为上看,我国资本市场呈现出显著的高换手率特征。过去二十年间,沪深AB股年均换手率高达297%,不仅远超同期美国纽交所155%的水平,即便与以高流动性著称的纳斯达克(286%)相比也略胜一筹。(数据来源:东吴证券研究所,截至2024.12.31)

这些数据折射出市场参与者对短期价格波动的过度关注,远甚于企业长期价值的耐心等待。在情绪驱动下,市场参与者往往陷入“短视效应”,过度放大短期价格信号,却忽视企业基本面的长期演进。这种认知偏差导致一个悖论:越是试图通过频繁交易捕捉短期收益,反而越容易在市场的无序波动中损耗长期回报。

如何摆脱这种短期思维?关键在于重新理解“时间价值”。如果企业能够在未来十年稳定地产生自由现金流,那么其内在价值不会因短期股价波动而改变。然而,投资者若过度关注即时的市场行情,实际上是在用显微镜观察万里长江,只关注了微不足道的水花起伏,却忽视了奔涌千里的气势。

解决了认知偏差后,投资者需回答更现实的问题:在快速变迁的中国市场,如何界定和拓展能力圈?

       

二、重新审视能力圈

     

在投资中,“能力圈”常被误解为对特定行业的静态坚守。然而,伯克希尔·哈撒韦的投资实践表明,能力圈管理包含两个维度:一是对传统行业价值的深度挖掘,二是对新经济领域的动态拓展。

     

传统行业再发现

巴菲特认为,优秀的企业必须具备“经济护城河”。这一标准体现在对BNSF铁路的投资中。2009年,伯克希尔以440亿美元收购BNSF铁路时,华尔街曾质疑这一“旧经济”投资的合理性。然而,巴菲特并不认同这一看法。在2019年股东大会上,他表示:“BNSF是我们很好的资产,购买的时候我们就说过要将这个业务继续做一百年。我们这方面的收购是很好的,这种边际的整体铁路业务相比其他公司有竞争力。”

BNSF拥有美国西部关键的铁路网络,具有不可替代的运输优势和垄断性;而以吨/英里的运输效率上看,铁路占了长途运输的40%,比货车更有效率;在抗通胀的定价能力上,BNSF铁路公司与客户签订的合同中存在价格调整协议。这意味着在燃油成本等运营成本因通胀上升时,BNSF能够根据合同条款将部分或全部增加的成本转嫁给客户,从而调整运费,保持自身利润的稳定性。这笔投资在此后持续贡献年均超过50亿美元的现金流(见图2)。

       

P22-图2.png

       

类似的投资逻辑在中国市场同样适用。部分传统行业中的龙头企业通过成本控制和产业升级,长期保持20%以上的净资产收益率(ROE),显著超越市场预期。这些具备成本优势、政策红利和整合能力等“经济护城河”的企业,很可能成为长期赢家。

     

新兴赛道能力圈拓展

尽管巴菲特曾多次强调“能力圈”原则,但伯克希尔·哈撒韦对苹果的投资创造了关于能力圈动态拓展的经典案例。

伯克希尔·哈撒韦并没有将苹果视为单纯的科技公司,而是看重其消费品属性,包括强大的品牌壁垒、用户黏性及生态系统。截至2024 年二季度末,伯克希尔·哈撒韦对苹果的累计投资金额预计已超过400亿美元,期间实现的总投资回报率接近800%。随着苹果市值的攀升,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,苹果已成为伯克希尔投资组合中最大的一笔投资,占比约为28%。(数据来源:伯克希尔·哈撒韦13F报告整理)

中国新兴行业同样需要类似的视角转换,关注那些通过持续研发和技术创新构建护城河的公司,而非追逐短期概念。具备核心技术、清晰商业模式和长期增长潜力的公司,更可能穿越波动创造回报。

然而,需要注意的是,一些行业虽然长期潜力巨大,但短期的概念炒作往往会导致估值泡沫。投资者需区分真实竞争力和市场情绪驱动的投机。

无论是传统行业的重新审视,还是新兴赛道的能力圈拓展,识别企业创造长期自由现金流的能力始终是价值投资的重要理念。这一框架下,行业新旧并非决定性因素,企业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才是关键。

       

三、做时间的朋友,而非交易的奴隶

       

明确了能力圈边界后,投资者如何在极端波动中坚守纪律?

历史表明,极端市场环境往往孕育重大投资机遇。1987年10月的“黑色星期一”,道琼斯指数单日暴跌超20%,多数投资者陷入恐慌,而巴菲特和芒格却将市场暴跌视为买入优质资产的良机。他们关注的不是短期账面亏损,而是企业持续创造现金流的能力。这一决策逻辑在后来的市场复苏中被证明极具前瞻性。

将视角转向2024年的港股市场,可以发现类似的价值错配现象。恒生指数2024年市盈率一度跌到了7.33倍的历史低位,但大量企业的自由现金流仍然保持稳定增长。这种背离为价值投资者提供了难得的布局机会(见图3)。

           

P23-图3.png

         

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在于,其既具备全球最具潜力的增长动能,又呈现出更显著的波动特征。在此环境下,投资者需要构建双重能力:既要精准识别那些具备成本优势、政策红利和整合能力的优质资产,更要培养穿越市场噪声的长期定力。

当更多投资者学会与时间为友,而非成为交易的奴隶,中国资本市场将逐步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“价值投资沃土”。这一沃土将繁育出拥有成熟投资理念和坚韧市场耐心的投资者,引领资本市场的成长与腾飞。


上一篇文章            下一篇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