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密苏里河畔,有一座名为奥马哈的小镇。每年五月,这里都会因一位手持樱桃可乐的老人,一跃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精神坐标。在刚落下帷幕的2025年股东大会上,94岁高龄的巴菲特,用长达五个小时的对话,系统阐释了其应对复杂市场的核心逻辑。
这位用60年书写复利神话的老人,向世人证明:真正的价值投资,并非追逐泡沫的狂欢,而是将“常识”精心打磨、淬炼,在不确定中坚守能力圈,拒绝被“精准预测”绑架,通过安全边际与逆向思维静待“市场犯错”的时机,最终创造跨越周期的复利奇迹。
从1988到2024年持有可口可乐年化回报率超10%,长达36年的“甜蜜长跑”,到根据市场变化战略调出半导体,巴菲特的“长期主义”本质上是风险收益比的精密计算。91岁时,巴菲特通过投资日本商社,重构了对全球化供应链的认知。面对日本央行接下来可能的政策调整,巴菲特在刚刚结束的股东大会上,坚定表态“未来50年都不会抛售日股”,用长达半个世纪的承诺诠释:长期主义绝非刻舟求剑,而是对“概率权”的持续再定价。
早年,巴菲特恪守“不碰科技股”的原则,然而在87岁时投资苹果,他提出了“消费电子本质是高频刚需品”的新逻辑,这种从产品层面到生态层面的认知跃迁,清晰地解释了为何伯克希尔能在科技浪潮中持续斩获超额收益。
如今,当AI掀起范式革命,巴菲特承认AI是改变游戏规则的存在,但同时警示道:“不会把所有投资都围绕AI展开。”他强调“错误的投资比持有现金更糟糕”,并以“机会来敲门时不能犹豫”的智慧,揭示了能力圈的真正价值——能力圈并非筑起思维的高墙,而是为认知进化预留接口。
2025年一季度, 伯克希尔的现金占比高达27%,无疑是巴菲特留给这个时代的一剂清醒剂。他将现金称为“战略资产”,这既是为危机储备“弹药”,更是对安全边际的坚守,对人性弱点的警惕。
当下,中国的资管行业正站在价值投资本土化的关键十字路口。当部分投资者热衷于复制“巴菲特持仓清单”时,我们更应回溯到1949年,那个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彻夜研读《证券分析》的年轻人。他真正传承的,并非格雷厄姆的估值公式,而是“在别人用计算器时坚持用大脑”的思维主权。
值此特辑付梓之际,让我们以巴菲特卸任CEO时的幽默话语作结:“你们喝口可乐,冷静下来好吗?”——这或许是对所有投资者的最佳启示:在狂热与恐慌交织的市场洪流中,保持克制的冷静,才是最珍贵的复利之源。正如他手中那瓶永不褪色的樱桃可乐,泡沫终会消散,但真正的价值,在时间的沉淀下总会浮出水面。